新闻直通

  • 丁仲礼院士: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

    导读:针对“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中国科学院学部设立了一个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由张涛院士、高鸿钧院士和丁仲礼院士来牵头。本文为丁仲礼院士在中科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介绍的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各位院士,针对“双碳目标”(编者注:”双碳目标“指碳达峰、碳中和),中国科学院学部设立了一个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由张涛院士、高鸿钧院士和我来牵头,下面我

    2021-09-30 mana 543

  • 舒印彪院士:碳达峰中和技术路径及实践探讨

    来源:电力系统自动化、分布式能源

    2021-09-30 mana 387

  • 江亿院士:实现碳中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在由科学技术部、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联合主办,以“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问题和工程路径”为主题的长城工程科技会议2021年第一次主题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指出,推动零碳能源发展,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载体。低碳革命将拉动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实现零碳能源,需要我们全面电气化,尽可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江亿认为,这一选择将推动我

    2021-09-30 mana 416

  • 杜祥琬院士:试论碳达峰与碳中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碳减排双目标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是有机联系的两个目标,实质都是低碳转型,二者相辅相成。实现双目标必须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高度认识能源革命,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实现公平、公正的能源转型,牢牢把握实现碳减排双目标的九个抓手,深刻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进步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碳减排双目标的路径是什么?1.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高度来认识能源革命。

    2021-09-30 mana 402

  • 碳中和报告大全

    2014年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1951−2010 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升高的一半以上极有可能(概率大于95%)是由温室气体浓度的人为增加和其他人为强迫共同导致的。2015年12月通过的《巴黎协定》设定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 2°C 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 1.5°C 以内,将更有助于降低热浪和暴雨等极端灾害天气的风险,对于人类的发展十分重要。我国温室气体排

    2021-09-30 mana 579

  • 许鹏:世界主要城市碳中和路径分析

    同济大学许鹏教授演讲 2021年3月25日,同济建筑能源学术日系列会议——“碳中和与建筑碳排放”研讨会成功举办。同济大学许鹏教授做了题为《世界主要城市碳中和路径分析》的报告,向与会者分享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城市在碳中和探寻发展路上的经验与实践,为我国同行业相关工作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主要内容如下。图片来源:同济建筑能源学术日(摄影&后期:肖桐)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感谢您对著

    2021-09-30 mana 457

  • 碳中和/经验借鉴:台湾低碳社区实践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碳中和”迅速走红。如何将30年碳达峰、60年碳中和的目标落实到省市、部门,如何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让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脱钩,找到中央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减碳路径,是中国通向碳中和路上必须攻克的难题。毫无疑问,在规划的顶层设计阶段引入“碳中和”理念,借鉴先进经验、评估碳排放现状、研究碳减

    2021-09-30 mana 967

  • 仇保兴:城市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实施(30·60)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图/中经视觉仇保兴丨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以城市为主体来实施(30·60)战略具有五大优势。一是,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角(占75%)。二是,我国城市行政区包括山水林湖田乡村和城镇,有利于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可再生能源和碳汇基地。三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间的GDP竞争可转向GDP增长与减碳双轨竞争。四是,以城市为减碳

    2021-09-30 mana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