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报告大全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27%,加速减排已是大势所趋。2014 年《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我国承诺 2030 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20年9月22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此可知,我国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只有30年,远小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50~70年的过渡期,因此任务更为紧迫。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已成热词,国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也在积极探讨2060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和方法,下面是友绿网小编整理的自2017年以来各研究机构发布的碳中和报告大全:
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
2021年4月由红杉中国发布,在报告中,红杉中国重点强调了碳中和背景下可加速商业化落地的十大技术方向。其中包括:破局续航天花板的固态电池技术、太阳能搭配锂电池的一体化家用储能、促进节能减排的新材料技术、缓堵减排的智慧车路协同技术、暖通空调AI数据采集与节能控制系统、高能效比的存算一体AI芯片、“化石能源+CCUS”的低碳排放技术、直接空气中碳捕获技术、碳排放的量化和审计技术、增强环境友好性的合成生物技术等。
碳达峰和碳中和:内涵、趋势与投资机会
2021年3月由信达证券发布的关于投资,建议重点关注新能源、节能节材、电能替代、循环经济、传统能源转型升级、碳技术与碳市场等领域投资机会。一是节能减排方面,考虑到现阶段节能减排将是最现实有效降低CO2排放强度与总量的措施,或未得到应有重视,重点关注该领域余热余压利用、装配式建筑、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等细分赛道相关投资机会。二是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将是大趋势,重点在于市场高度关注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和储能领域,同时还需关注电能替代,以及氢能源、天然气(化石能源里最低碳)、水电、核电、地热等零碳低碳能源领域。三是传统能源转型升级方面,能源结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碳中和”也并非完全零排放(实为净零概念),且许多传统能源企业也在纷纷“拥抱”双碳目标,以“剩者为王”和“转型为王”的思路关注具有核心竞争力、不易被替代、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相关公司。四是关注相对远期的碳技术与碳市场下相关机会。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组织碳中和系列报告
2021年3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将举办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成果发布暨研讨会,基于在全球能源转型、清洁发展、气候环境等领域长期研究,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将发布《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以及《中国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2060年展望》,提出以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解决方案。
面向2035的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021年2月4日,WWF发布《面向2035的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035年是中国城市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节点。习近平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与中国承诺的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中国各城市在面向2035年的规划中,普遍突出了对低碳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重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年-2035年)》提出了“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专门写入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章节,提出了明确的碳排放峰值目标,即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预计2025年前达峰,至2035年,控制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减少5%左右。这在国内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尚属首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指标体系中,“坚持绿色发展,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42个指标中占11个。《雄安新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绿色生态指标在38个指标中占17个,蓝绿空间占比、保护碳汇空间、海绵城市、使用绿色建材、智慧运营和管理等内容,目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本研究项目主要以2035年城市发展愿景为基础,致力于在前瞻性研究的方向,总结和提出城市绿色发展、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原则、策略和建议,并介绍国内外相关案例。
2021年全球能源展望
2021年1月,麦肯锡公司发布《2021年全球能源展望》。报告预测,全球化石燃料总需求可能在2027年达到峰值。具体而言,全球石油需求的峰值可能会在2029年到来;而天然气需求峰值将出现在2037年。到2030年,绿色氢气与天然气相比将具有成本上的竞争力。按照报告中描述的参考情景,2050年全球一半以上的能源需求将依然由化石燃料来满足,因此如果世界要与1.5摄氏度目标保持一致,各国就必须做更多的努力。
电力增长零碳化(2020-2030):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
2021年1月,落基山研究所与能源转型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电力增长零碳化(2020-2030):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报告分析了“零碳投资情景”下中国发展零碳电力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实现零碳电力发展的相关政策与规划建议。
高盛《碳中和—中国净零:清洁能源技术革新》
2021年1月由高盛集团研究发布。报告对中国按行业和技术实现净零排放的潜在路径进行了建模,预计到2060年将投入16万亿美元的清洁技术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资可能创造4000万个净就业岗位,将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该报告按部门和技术对中国实现净零排放的潜在路径进行了建模:到2060年,中国将投资16万亿美元的清洁技术基础设施,这将创造4000万个净新增就业机会,并推动经济增长。
该报告的碳经济成本曲线突出了三项关键的互联可扩展技术:
1)通过可再生能源实现的电气化占据了成本曲线的较低部分,并有可能减少中国约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60年发电量将增加三倍——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
2)清洁氢气是第二重要的技术,可能推动20%的脱碳,主要在工业和供热领域;
3)碳捕获可解决中国15%的排放,主要是在工业过程中。出口约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全球消费者对商品碳足迹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碳价格边界调整的前景,为中国的净零排放政策增添了紧迫性,并凸显了碳市场的重要性。
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十四五”到碳中和的新增长故事
2020年12月,能源基金会发布研究报告《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十四五”到碳中和的新增长故事》。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低碳转型战略,从同时实现2060年碳中和承诺和中国新增长路径的角度出发,识别了战略中整个经济体系以及各经济部门的关键要素,提供了长期低碳转型的部门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的相关建议。
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
2020年12月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报告描绘了一幅中国在2050年实现深度脱碳的愿景,并着重讨论正在筹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低碳转型政策选择以及正在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
以零碳为目标的综合能源规划
2020年11月,落基山研究所发布报告《以零碳为目标的综合能源规划》。报告提出城市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应探索深度减排创新路径,在新城新区层面探索以零碳为目标的城市能源转型,针对园区开发建设范围的综合能源规划是实现城市零碳目标的核心工具。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
2020年10月,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本系列报告是对“中国低碳发展转型战略及路径”项目研究的梳理和总结。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策和能源等宏观发展趋势与需求,提出了我国到 2050年的低碳发展战略、路径、技术和政策的建议。
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202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能源安全新战略,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指引,扎实推进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部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组织业内的一批资深专家学者,对能源安全新战略思想发布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相关机构推动能源革命的实践和探索进行总结,并分析国内外新格局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未来十年能源革命前景,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提供支撑,为中国能源革命向纵深推进助力加油,编写了本报告并于2020年10月出版发行。
中国气候路径报告
2020年10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报告将中国于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的减碳目标层层拆解,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减排路径,针对能源、制造、交通等重点行业提供了切实的转型方案与优先级规划。
典型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及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报告
2020年4月,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完成了《典型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及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报告》(简称《报告》)。
《报告》选取郑州、石家庄、湖州为典型案例,探讨了空气质量目标导向下城市协同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和碳排放达峰的路径和策略。本研究是探索城市协同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路径的一次积极尝试,总结了案例城市的减排经验,为国家和地方机构在城市层面开展实践提供研究参考和决策依据。
中国2050:一个全面实现现代化国家的零碳图景
2019年11月,能源转型委员会与落基山研究所联合发布《中国2050:一个全面实现现代化国家的零碳图景》。报告绘制了中国在本世纪中叶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图景,并通过详实的分析阐明了实现这一蓝图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
零碳城市手册
2017年12月,落基山研究所发布了《零碳城市手册》。手册为全球各地的城市提供了22条经济可行的减排行动建议,致力于推动领先城市将坚定的减排承诺转变为实际行动,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提高城市韧性,并改善市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