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林伯强:中国碳达峰目标或许能提前实现
经济学家圈:您认为我国有可能提前五年实现碳达峰吗?排放峰值您有做类似估算吗?
林伯强:之前保守估计2025或2026年就可以实现碳达峰,现在我觉得以中国目前这种增长的态势的话,应该还得提前一两年,但是具体多少量达到净排放峰值比较难以判断,因为还是要取决于这几年的经济走向是怎么样的,这跟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经济增长没有准确判断的话,你就很难判断高点。
另外一个还得考虑到最近的产业结构调整等等,这些其实都是非常不确定的,数学模型肯定可以算出一个数来,但仍然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现在讲的碳达峰和以前不太一样,以前也是讲2030年碳达峰,这个是早就提出的,现在有碳中和的话,如果搞峰值得很高的话,后面要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中和的成本就非常高了。所以考虑碳中和,就要把碳达峰的峰值点要往下压一压。另外,碳达峰的那个峰值点还取决于大家对碳中和的今后的走势怎么看?执行是不坚决?如果2030-2060这30年碳中和过程中很困难的话,你就不敢搞得太高,所以它其实还取决于说对碳中和是怎么理解的。
经济学家圈:我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对经济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林伯强:我觉得短中期对经济的影响应该还是比较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目前这个能源系统是个非常稳定安全的系统,从成本上、经济性和稳定性上来讲都是很好的系统。
不足的就是碳排放太高,现在我们要求碳中和的话,就要把这个系统倒过来,建立一个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系统,这个成本应该是很大的。如果没有碳中和的目标,是不需要改变系统,现在要把倒过来,以前很多东西就要推翻了。这是第一点。比较高的能源成本,短中期对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
第二点,我们现在气候越来越不稳定,然后能源系统以及风电光伏的增加会越来越不稳定,所以我们今后是越来越不稳定的能源系统应对越来越不稳定的气候。当然也不是做不到,那肯定就要增加成本,使得今后电力系统和能源系统能够像现在一样稳定安全。所以成本会提升转移到其他行业,短中期对经济是不利的。
经济学家圈:怎么看待中美欧碳中和目标?碳中和在中美博弈下能起到什么作用?
林伯强:美欧必须提前,它们化石能源比例和我国差不多,都是85%,但是它们的煤炭很少,碳含量少相对就比较容易。中国实现碳中和难度很大,主要是煤炭比例高,含碳量高。所以,我们比美欧滞后十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应该的。我觉得中国目前应该是全世界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最难的,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经济还需要增长,能源需求还会提高。
经济学家圈:欧盟正在筹划的碳关税会是什么样?中国会受到什么影响?
林伯强:对一个国家征收多少碳关税才是合理的很难以界定,评估是否准确,大家是否信服,你不能随便就说要加税。另外一个我们就很担心演变成一个贸易战,贸易战肯定不利于碳中和。所以欧盟肯定会非常谨慎。因为欧盟对碳中和很积极,如果加碳关税是为了实现碳中和,而加税反而不利于碳中和,欧盟就不会轻易执行碳关税。
经济学家圈:中国蓝碳市场尚处于萌芽状态,蓝碳生态系统目前可以如何应用于碳达峰和碳中和? 会有哪些主要挑战?
林伯强:海洋是可以吸收碳汇的,但我觉得它的最大问题仍然是比较难评估,海洋那么大,看海洋怎么变化是很难的,目前我觉得很多国家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蓝碳要应用进来,应该在深度脱碳的时候才会认真起来。
实现“双碳”目标,一个是减排,另外一个是抵消。但我觉得蓝碳还有森林碳汇可能是目前注重策划和研究,但大家还是以减排为主,关注怎么把清洁能源做起来。
经济学家圈:氢能的技术突破有哪些挑战?
林伯强:目前有好几种氢能,有从煤炭出来,也有从天然气出来的,这两种氢能对于碳中和都没有好处,因为它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制造过程。所以,不如直接煤炭用天然气烧去发电,氢能如果是煤炭、天然气去做的话碳排放可能更多。
氢能要贡献碳中和,比如说等到说我们在大西北大沙漠,有非常多很便宜的风电光伏,当地又无法利用,这个时候氢能就把它变成可储藏可运输的。
可储藏就是稳定的。运输是相对于风电光伏靠电网,它能不能开展另外一条路径,通过其他途径运输运到市场中心来用,所以氢能目前还是比较关注消费端,氢能汽车等等。我其实还是比较关注供给端,就是氢能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派上用场?氢能需要跟风电光伏绑在一起,风电光伏什么时候才会非常便宜?将氢能运到其他地方我们还能挣钱,这个就比较难。 所以氢能目前还是处于一个布局和一个研究技术突破的状态,还需要比较久的时间,转氢不难,关键是如何如何清洁,和送到消费端,并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