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碳中和:零碳发展之路
* 2021年3月23日,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CUS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九天研究员,以“碳中和与区域零碳发展”为主题为CSSD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进行了学术演讲。现将演讲内容进行概要整理,与读者分享。
碳中和涵义及国际趋势
全球趋势
从全球来看,193个国家中有120多个国家正在考虑或已经提出碳中和排放目标,有30个国家已经制定了明确的碳排放目标。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决定一些国家可以较早实现碳中和,大多数发达国家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苏里南、不丹已实现碳中和
•瑞典、英国等6个国家已立法
•欧盟作为整体和加拿大等5个国家处于立法状态
•中国、日本等14个国家发布了政策宣示文档
•英国、欧盟、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南非等22个国家把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年份定在2050年
•乌拉圭2030年、芬兰2035年、冰岛2040年、奥地利2040年、瑞典2045年
•新加坡承诺将在本世纪下半叶尽快实现净零排放
中国相关政策和行动
碳中和变革的意义
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方面,碳中和变革是我国区域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的动力。不同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区域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不平衡,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例如:资源中心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向负荷中心地区提供更多清洁、便宜的电能,就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中国碳中和面临的挑战
我国目前仍是世界总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113亿t,约占全球的30%,约为美国的2倍多、欧盟的3倍多,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排放减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
此外,我国单位GDP碳排放也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发展阶段来看,欧美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我国尚处于经济上升期、排放达峰期,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需统筹考虑控制碳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矛盾。
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短于美国与欧盟。欧盟从1980年实现碳达峰以来,经历了缓慢的碳排放下降大平台期。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意味着,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后,需要迅速进入深度脱碳的过程,才能达到碳中和目标。
区域碳中和实现路径
2020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和手段措施持续推动实施。各地要结合实际,推进地方、重点行业和部门,引导重点企业实施碳达峰方案。
我国碳排放格局区域差异
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使得各省(市)碳排放结构呈现区域差异。能耗排名前十省份(山东、内蒙古、河北、江苏、山西、广东、新疆、辽宁、河南、安徽)的能耗总量占全国能耗的60%。主要以煤炭消费为主,其次为油和焦炭。相对应,碳排放前8名省(市)为:山东、内蒙古、河北、江苏、山西、广东、辽宁、新疆总排放覆盖了全国碳排放的51.6%。主要集中在工业排放,其次是交通和服务业。
从区域上来看,碳排放大省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中东部地区难凭一己之力实现碳中和。而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较高,亟待提升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考虑到我国碳排放格局发展不平衡现状,区域统筹协调将有助于推进实现碳中和目标。
区域碳中和路径
评估区域发展阶段、经济实力、能源结构、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差距。
制定不同区域分阶段达峰路线图明确各地达峰时限和重点任务。
依据经济基础和碳排放情况对碳达峰在全国的布局进行差异化安排。
对碳排放潜力及空间不同的区域采用差别化的碳配额政策如对于集约型发展地区应当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改良技术、完成产业升级等多种手段降低碳排放增速。对于粗放型发展地区将碳排放空间盈余部分转让到碳市场中参与交易。
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美丽中国创建示范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应该积极主动作为率先提出并实现碳达峰。
确定合适的城镇化路径。保障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等,探索绿色城镇化。
形成用地空间的低碳化布局。在空间上形成紧凑型、多中心的空间形态以及生态优先、公共交通导向的低碳结构模式;在土地利用上推进集约节约用地、适当增加土地开发强度、产城融合、适当混合用地功能。
彻底改变能源的生产供应方式。从需求侧研究低碳约束下及碳中和场景下城市或区域能源需求的上限;在供给侧研究保障城市或区域能源安全的供应系统城市边界线外的能源通道及重大设施的用地。
为可再生能源发展预留用地空间。空间规划中可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厘清可再生能源用地与林地、农业用地等的关系为可再生能源发展预留用地空间。
碳中和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我国农村实现碳中和面临:顶层设计缺失、技术经济体系较弱、公众认识度不够、区域差异较大等挑战。然而,乡村振兴中绿色低碳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丰富,包括太阳能、沼气、地热、风能等,可挖掘潜力大,分布光伏、分散式风电可开发潜力分别超过15亿千瓦和1亿千瓦;随着农网改造升级的持续推进,农村居民用电条件明显改善;此外,农村居民的能源购买力增强,具有消费清洁能源的潜力。
乡村实现碳中和的落脚点:因地制宜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
推进农村新能源汽车消费,推进绿色交通出行。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印发《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提出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国家电网提出2021年率先在长三角实现充电桩乡镇全覆盖。
北方农村实施“煤改电”、“煤改气”工程,推进低碳生活用能。2017年全国共完成煤改电、煤改气578万户。
乡村实现碳中和未来展望
清洁能源体系建立。依托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例如:农村生物质发电、生物质锅炉、生物质利用。
绿色低碳基础设施规划。乡村建设行动与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过程中,破解高碳基础设施长期锁定效应,推行绿色节能建筑。
资源化利用。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环保产业发展与污染治理。
意识与知识提升。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用能、农业发展的习惯,普及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