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科普系列 09 - 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发展
3060
双
碳
目
标
中国的CO2自2012年以来,排放量已经稳定下来,随着其经济发展进入了名为“新常态”的阶段。
在这一新阶段,发展模式正从快速增长转向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更加包容和可持续,包括生活水平提高、能源行业更加清洁、服务更加知识型。
新常态下的新发展格局通过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在有效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来看看第9期【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发展】。
09 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发展
影响CO2排放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五大影响因素
根据One Earth 2002-2017年CO2不同驱动因素的排放数据,影响CO2排放的五个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包括人口、生产结构、能源效率、人均消费量和消费结构。
三个主要阶段
考虑到中国WTO的公布时间,我们将2002-2017年碳排放变化分为三个阶段,每五年为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加入WTO后的高速长期(2002- 2007)
中国碳排放增长率高达90%;
受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波动期
(2007-2012)
中国碳排放增长率下降到40%
新常态时期 (2012- 2017)
进入新常态后,为了向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转变,中国着力推动供给侧改革,采取了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措施。这一阶段碳排放量仅增加了2%(1.48亿吨)。
各个因素的表现
从各驱动因素看,生产结构(绿色线)是导致这15年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它“贡献了”158%的碳排放增量(相比于2002年)。
导致碳排放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它包括人均消费量(紫色线)和消费结构(蓝色线):前者贡献了145%的碳增量,后者对排放变化的贡献则相对较小( 51%)。
人口增长(红色线)也会导致碳排放增加,但其趋势是相对稳定的,在各阶段对排放量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
能效提升(黄色线)则对减少碳排放效果明显,被认为是推动中国CO2排放降低的最大驱动力。相比于2002年,提升能源效率在整个阶段抵消了148%的碳排放增量。
从动态视角看,能效提升的减排作用在不同阶段影响各异: 在第一阶段贡献巨大,抵消了66%的碳排放增量; 第二阶段效果逐渐削弱,仅为17%;在新常态下,减排效果正逐渐恢复。
这反映出,能源效率提高的减排作用已经从最初市场主导下的最大值变为在需求刺激干预下的较小值,进而通过最新的供给侧改革政策又回到了相对较大的水平。
全部门碳排放强度情况
根据One Earth数据,中国2002-2017年全部门碳强度的变化。
中国CO2排放增速也进入新常态阶段,主要表现在碳强度这一指标发生了变化。从全国看,碳强度呈现先增后降并在新常态阶段逐渐平稳的变化趋势 (见下,图A)。
分部门看碳强度
分部门看,采矿业的碳强度下降幅度最大,降幅高达50%。重工业、石油、炼焦等部门的碳强度变化也有着类似的趋势,这些也是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领域。
农业和轻工业(食品烟草、纺织品、家具)等部门的碳强度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见下,图B)。
以轻工业为例,这些部门本身受市场因素影响颇大,因此金融危机以来,它们已自发地减少供应能力,特别是新常态后国家大力实施产能削减,故碳强度在十五年间一直呈下降态势。
能源和加工制造行业的碳强度在第一、二阶段波动很小,但到新常态阶段,均表现一定的下降(图3C),这反映出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三产业的碳强度变化在第一阶段之后,已经趋于平稳(见下,图D)。由于其低排放,对环境影响很小,在未来绿色经济发展中应大力促进第三产业,被视为是在新常态下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步。
总结一下
新常态下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进,是导致碳排放增速减缓的真正原因。
这也表明了,中国供给侧改革和相关节能减排的成效,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1年3月,根据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公开数据显示,
截至2019年,中国GDP较2005年增长约4倍,单位GDPCO2排放下降了48.1%。
相当于减少CO2 排放约56.2亿吨,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 现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初步脱钩。
持续关注
碳排放的强度
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紧密相关。
目前为止,我们
已经讲述完第二章节。
下一期我们将开始第三章节
【碳中和的意义与挑战】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以下是双碳知识体系,
请大家拭目以待!
(由于微信会压缩,请在微信后台回复关键词【知识体系】,获取高清双碳知识体系图。)
End
零碳科技-紧跟最新双碳技术与资讯
零碳学院-线上科普馆,畅游知识的海洋
近零碳社区-建立碳账户,开启低碳之旅
以上所有内容为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的原创作品(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