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深圳资本+广州技术+佛山市场,碳达峰背后的区域联动

2021-04-21 18:03:20 sisd

近日举行的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上,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又一次被提起。


从去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等场合,碳达峰、碳中和得到国家决策层的高度关注。


这带动的不只是各部委加紧制定的各类行动方案,也不只是数十省市“十四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明文关注。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后,正在浮现一个区域要素流动、产业集聚的新趋势,低碳技术、资金、产品正在跨区域涌动,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低碳产业溢出圈。


就在本月,20辆安装着广州雄韬氢恒科技有限公司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公交车,在佛山市高明区507和522线路上平稳启动。

这个可以大致描述为“深圳(部分广州)资本+广州技术+佛山市场”的项目,划过了一道充满想象力的低碳区域联动弧线,堪称新趋势的典型缩影。


图片关键词



细节是这样的:雄韬氢恒由深圳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恒运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公司设在广州黄埔。


雄韬氢恒总经理助理党岱说,广州高效燃料电池技术研究领先,新成立的公司集纳广州技术,先是建起了广州首条自动化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生产线,在黄埔区388线路配套广州市首批15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图片关键词

广州市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资料图片


随后,产品进军制造业大市佛山。此后,雄韬氢恒将为重型卡车、工程类机械、航运提供燃料电池技术,继续进军粤港澳大湾区其他急需绿色低碳转型的城市。


为了升级技术,该公司正在与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廖世军等洽谈,力争今年开展产学研合作。


“目前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只有50%左右,质子交换膜、氧气循环泵增湿器等技术都由美国和韩国企业控制。”党岱说,该公司力图通过一年的技术创新,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70%。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区域战略一室负责人张燕将上述新趋势总结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高要求下,非低碳产业转移日益减少,低碳技术、资金、产品跨区域联动更加频繁。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圳资本、广州技术带动下,制造业大市尝鲜,随后向全域溢出,构建起低碳产业体系。广州作为国内首个将氢能列入能源系统来统筹谋划氢能产业发展的城市,高校和科研单位技术优势突出,随着广州期货交易所近日揭牌,绿色金融“输血”绿色发展,广州有望成为此轮低碳区域联动的枢纽。

图片关键词


广州市氢能产业布局图。资料图片


对于这个发展逻辑,珠三角并不陌生。


在过去10年中,深圳创新集聚爆发就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脉络:改革开放以来,抓住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的机遇,深圳承接欧美、日韩等国技术转移,完成了产业发展的基本积累。依托于珠三角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深圳创意落地的速度更快、链条更短、成本更低,吸引了创新创意企业的集聚。创投资金、金融配套的随之跟进又进一步为深圳创新输血。由此,深圳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要素配套和火热浓烈的创新氛围。而华为、腾讯、中兴、华大基因等大量创新型企业又对上下游产业链产生创新溢出,形成了一个个创新圈。

现在,低碳产业联动趋势正在加速。比如腾讯就在今年1月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将加大探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应对地球重大挑战上的潜力,大步推进科技在产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


图片关键词



广东省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主任聂兵认为,目前广州有三个机会。


首先,广州产业布局更为清晰、多元。城市产业布局清晰,新上项目规划明确,碳达峰预期就比较清晰。同时,广州城市功能是大湾区内最综合的,制造业、服务业等全面开花,虽然多元化业态碳达峰和碳中和难度更大,但只要绿色低碳转型成功,广州技术、模式等的溢出将更加全面,进而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引领者。


其次,广州期货交易所4月19日揭牌,证监会提出将指导广州期货交易所推进碳期货研究开发。加上花都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广州绿色金融支撑作用将更加突出。事实上,目前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底,绿色贷款余额超3800亿元,各类绿色债券超700亿元。


再次,广州氢能起步较好。能源替代是地方实现碳达峰主要抓手。2020年起,氢能被国家统计局纳入能源统计体系。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氢能产业初具规模,氢能已有成为国内清洁能源新风口之势。而广州去年出台《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国内首个将氢能引入能源系统,着力打造氢能全产业链,如能按计划到2022年广州将完成氢能产业链关键企业布局,甚至到2030年建成氢能产业体系,将成为大湾区重要的产业和技术溢出源头。


图片关键词

2020年全国低碳日广东省碳普惠联盟企业发出低碳行动承诺。资料图片


图片关键词


当然,成为枢纽的前提,是率先碳达峰。


2017年出台的《广州市节能降碳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十三五”期末(即2020年),力争达到碳排放总量峰值。

南方+记者最新获悉,碳核算方法已经发生了调整。据广州市发展改革委透露,目前广州碳达峰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之中,碳达峰时间表未定。

但广州进展不错。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资环处副处长王婷婷表示,“十三五”时期,广东省下达给广州的能耗强度下降目标是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3%,能源消费总量新增量控制在619万吨标准煤以内,根据目前的预计,这两项目标任务都已完成。


广州煤炭消费也已达峰,并呈逐年减少态势。2018年至2019年全市煤炭消费累计减少220万吨,甚至提前一年完成三年减煤199万吨的目标任务。

南方+记者采访发现,广州碳达峰并非将一帆风顺。


一方面,在迈向碳达峰的过程中,随着制造业的增长、城镇化的加速等,广州碳排放每年或将还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另一方面,广州仍然面临许多“卡脖子”技术。比如直接与当前相关的,主要有西方发达国家对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数据库基础软件技术、高精尖元器件等方面的技术垄断。同时,如果不重视基础性研究,如固碳技术(催化剂等)、工业脱碳技术(低碳钢铁,零碳水泥等),还会形成新的“卡脖子”技术。


对此,聂兵建议广州要解决好产业化前期的问题,建立关键核心的固碳技术规模化应用体系和规模化应用政策机制。基础研究-科创-产业化要形成一条完整链条,需要政府搭建起应用场景,将市场的需求对接好,结合新技术的产业孵化,才能利用好碳达峰、碳中和这个重要机遇。


【南方+记者】苏力郎慧黄舒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