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2030年前碳达峰方案出炉,能源工业交通等行业变革加速

2021-10-27 11:00:36 mana 341

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发布。《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方案》提出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等主要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方案》提出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具体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方案》并就开展国际合作和加强政策保障作出相应部署。

对比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方案》在工作原则方面,再次细化了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的要求。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综合上述工作原则,地方在落实中要注意避免两个问题:一是要在全国一盘棋、统筹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安排地区的整体部署和行动方案;二是坚持先立后破、有序推进,所谓“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是指地方要在能够满足能源安全和经济这两大目标的基础上,稳步实现清洁发展。

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

对于“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这一目标,《方案》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同时,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左右,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立。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确定核电站布局和开发时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平稳建设节奏。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目前光伏和风电占一次能源的比重约在5%以内,到2030年二者的比重约在7,考虑到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二者的体量几乎翻了一番。如果把光伏和风电做对比,光伏在灵活性上更胜于风电,包括分布式光伏在内的发电项目,可以满足就地消纳的需要,因此前景更为广阔。

林伯强表示,目前水电的开发已经比较充分,未来水电建设将受制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的潜能。西南地区建设水电的条件较好,区域发展不成问题,但从全国来看,未来十几年内水电的发展可能面临天花板。

对于核电,林伯强认为,一方面,核电从筹备到建设的周期较长,因此《方案》没有给出短期规划目标。另一方面,核电技术的安全问题仍是世界性难题,中国适宜发展核电的区域人口分布密集,这使得核电布局必须谨慎。以当前技术水平来看,核电不会大规模增长,适宜稳妥推进。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无论是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的目标,还是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都不能称之为很大的挑战,实际进展可能会远远超过这个目标水平。

“近几年,风电和光伏基本都保持了每年9000万千瓦以上的新增装机,距离2030年还有9年时间。即便净增长8亿千瓦,到时也会突破12亿千瓦。”袁家海说。

袁家海认为,《方案》没有提出15亿千瓦,甚至更高的预期目标,一是为了保持政策的连贯稳定,二是为了防止新能源市场过于“狂热”。他强调,各种能源发展需要协同有序,而非突飞猛进,否则将会造成投资浪费和产业泡沫,以及电网消纳障碍,加剧弃风弃光。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储能在《方案》中出现的频次多达13次,甚至比风电、光伏、水电、氢能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更高。

其中包括,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曾鸣表示,储能是《方案》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要克服当前的发展瓶颈,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攻关。储能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既要实现各种技术自身的突破,也要协调配合好多种技术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时间顺序和空间布局上,整体安排、统筹发展。二是管理创新。各类储能技术如何进入市场、采取何种运营模式,给予何种政策支持,需要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

新能源汽车2030年要冲刺1000万辆?

《方案》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531.1万辆,假如以这个为基数来算,2030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要达到40%左右,即1000万辆左右。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加速增长。据乘联会统计,2021年1~9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200万辆,同比增长223%。乘联会秘书崔东树分析表示,当前传统车与新能源车形成反差,新能源向上,传统车向下,纯电动与传统车走势剧烈分化。鉴于当前的增速,乘联会将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目标提高至300万辆。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自主品牌明显比合资品牌领先。乘联会的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为20.4%,1~9月渗透率为13.7%,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提升明显。9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3%;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0.5%;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0%。

按目前各大自主车企发展情况及规划,要冲刺碳达峰40%的分数线难度不大。作为国内多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在今年9月销量首次突破7万辆,而前9月新能源车销量达到33.76万辆,在该企业汽车销量总量中占比已达到74.56%。广汽埃安、蔚来、小鹏汽车、理想等自主品牌的电动车也在加速前进。

按长城汽车前不久发布的计划,该企业2025年将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的目标,其中80%将是新能源汽车。而按广汽集团的规划,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占该集团汽车总销量20%,即达到70万辆左右。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未来非常乐观,他认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预计将占中国新车销量的35%以上。

与自主品牌相比,大众、丰田、本田等跨国车企巨头碳达峰压力相对较大。今年1~9月,大众在中国市场共交付汽车约255万辆,同比下降4.1%。同期,大众在华共交付6.96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03.5%。目前,大众正加快在华电动化的步伐,其中国第三座MEB工厂已在安徽开建,预计在2023年投产,该厂未来将拥有35万辆的年产能。

与大众主攻纯电动车(EV)的路线有所不同,丰田为了加快在华电动化的步伐,将采取混合动力(HEV)、插混(PHEV)、纯电动(EV)以及氢燃料车(FCV)等多元化的发展路线。目前,丰田竞争优势在于属于节能车的HEV领域,其在华HEV累计销量去年已超过100万辆,但在EV领域布局相对较慢。

钢铁行业将面临洗牌

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对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方案》提出,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

而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钢铁行业是工业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的大户,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钢铁行业的碳达峰目标已初步定为:2025年前,钢铁行业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钢铁行业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预计将实现碳减排量4.2亿吨。“目前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还处于低碳发展初级阶段,实现这一目标还是有很大的挑战。”

《方案》提出,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同时优化生产力布局,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继续压减钢铁产能。

“今年工信部和发改委连续出台了产能置换办法等限制钢铁产能产量的政策,再加上‘能耗双控’政策的限制,今后钢铁产能的增加会越来越难。”中国钢铁总经济师王颖生告诉记者,包括下一步要实施的碳达峰、碳中和具体的行动方案,可能对钢铁产能的无序扩张都会有影响。

“今年1~8月,钢铁行业的利润率达到了6.2%,是2018年以来的新高,说明供给侧改革之后,今年出台的一系列限产政策,对行业来说整体是有利的。”王颖生表示,而从长远看,对钢铁行业来说,今后每生产一吨钢,要配合的碳指标是多少,没有碳配额就不能生产,要生产就要去买,这方面的政策很快会陆续出台,“这意味着,整个行业都要思考如何降低碳排放,真正为下一步的碳中和创造条件,需要各个钢厂在这一关下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还提到,要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同时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对此,李新创对记者介绍,目前我国的钢铁企业以高转长流程生产工艺为主,比如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约10.65亿吨,电炉钢产量占比只有10.4%,与世界平均水平30%左右、美国近70%、中国以外其他地区50%左右相比,差距显著。而在碳达峰目标的压力下,有序发展电炉短流程是工艺流程调整的必然趋势。“2020年,我国钢铁积蓄量达114亿吨,废钢资源产生量为2.6亿吨,预计2030年我国废钢资源产生量将达4亿吨以上,将极大地促进电炉短流程发展。”

多位行业内人士也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通过改变工艺流程结构以及改变生产参数(如增加球团矿用量、增加喷吹煤用量等)两种方式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钢铁企业中长期需要做出的调整措施,在碳中和政策推动下,粗钢供应有望逐年减少,行业兼并重组、绿色转型发展也会提速,而相关成本也将上升。

“碳达峰、碳中和对钢铁行业而言更是将带来一次洗牌,超低排放、环保生产的钢铁企业未来具有更大发展空间,而技术落后、产能落后的钢铁企业将被市场淘汰,我国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也将加快推进。”钢之家董事长吴文章告诉记者。

而除了钢铁,传统的工业耗能大户还有水泥,玻璃,有色金属,来自减排的压力,也将迫使相关企业加大减排技术设备的投入力度,以在愈发严格的限产要求下生存下来,行业集中度也有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