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成功召开(二)
9月24日下午,全球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成功举办。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本次论坛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2021年会议系列活动之一。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商务部原部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陈德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席解振华,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吴红波,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候任主席阿洛克•夏尔马(Alok Sharma),韩国延世大学前任校长、韩国SK电信董事会主席金用学(Yong-Hak Kim),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林奈莉(Ngaire Woods),清华公管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年度外方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柯成兴(Danny Quah)等中外专家学者、政府与国际机构负责人受邀出席本次论坛。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以及清华大学师生等共10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论坛现场
论坛分四个主题,包括“迈向碳中和:国家战略与路径选择”“社会力量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与政府角色”和“低碳发展与市场金融创新”。本篇主要介绍主题三。
主题三:全球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与政府角色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席解振华围绕“合作落实巴黎协定,推动气变多边进程”发表主旨演讲。首先,他引用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危机,也是严峻而长期的挑战,各国应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合作应对。各国最近十年的行动将为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升温目标、实现全球净零排放以及碳中和奠定重要的基础,对此他提出建议:一是要坚持多边主义,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公约为主渠道的多边机制,全面精准地落实巴黎协定。二是各国要在COP26大会之前提交更新的、更有力度的国家自主贡献,并通报到本世纪中叶的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承担与历史责任、国情发展阶段相符的责任。三是加速疫后绿色低碳转型,鼓励技术和制度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四是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对话增进互信,交流最佳实践,在技术和政策上取长补短。
其次,谈到将要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他就会议议题提出以下看法:第一,巴黎协定确定了将全球温升控制在低于2摄氏度之内,并已写入中美联合声明,这个问题可能是这次会上的焦点,希望大会能够体现最大的包容性。第二,关于全球碳市场的机制,应加紧磋商,形成平衡方案,确保COP26达成第六条实施细则。第三,关于气候资金,发达国家应该履行公约和巴黎协定下出资的义务,落实资金支持。第四,关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合作问题,必须在转型过程中加速技术创新、合作、转让。第五,关于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应该尽快制定全球适应目标,强化政治意愿,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对发展中国家适应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
最后他指出,中国将继续本着对中华民族的福祉和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承担与我们自身的发展阶段应负的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作用。
解振华作主旨发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候任主席阿洛克•夏尔马(Alok Sharma)在视频致辞中谈到,前不久访华期间他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先生达成了一件共识,本世纪中叶前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将全球平均温升保持在2摄氏度以内,并为1.5摄氏度做出努力,这对巴黎协定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希望今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能发出明确的市场信号,敦促所有国家制定减排目标,并采取行动实现这些承诺;敦促所有国家明确各自的减排日期,逐步停止销售污染车辆和煤电,并停止向国外提供煤炭融资,力争在2030年前停止和扭转森林砍伐。中国承诺在2030年和2060年达到双碳目标,这种承诺是积极的,英国期待同中国在清洁技术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最后,他表示大学和研究机构对气候行动至关重要,他们的洞察力和创新对开发关键技术至关重要,希望所有大学与世界各地的学者们继续传递声音、贡献智慧。
阿洛克•夏尔马(Alok Sharma)发表视频致辞
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院长林奈莉(Ngaire Woods)教授以“新兴的多边主义”为题进行了线上发言。她重点分享了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两点建议:一是世界各国要加强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合作,通过市场机制的设定来促进世界各国产业朝着低碳发展的路径迈进,多边机制下的世界银行等很多国际组织在这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各国政府需要增加对国际组织的信任。政府需要变得更谦逊,只有政府、城市、公民积极参与,共同分担责任,才能真正实现全球气候行动的目标。此外,学术研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牛津大学和清华大学目前正在开展学术合作。最后她指出,中美两国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可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引导力,为其它国家树立国际合作的榜样。
林奈莉(Ngaire Woods)作线上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齐晔教授作题为“建立全球气候行动新共识”的发言。他指出,目前世界上137个国家已经通过不同形式做出碳中和承诺,人类社会正在碳中和的道路上迈进。世界各国在低碳绿色发展方面的竞争,应是向上的积极竞争,而非是消极的向下竞争。为此,他提出了一项关键的政策建议:国际社会需要共同珍惜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达成的共识,致力于“三做三不做”。抓住26次缔约方大会的机会,包括近200个缔约方在内达成一致的议题,争取让尚未加入的国家能够加入讨论;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政府不仅仅需要提供资金,还要提供赋能因素,并提高自身能力建设;处理好低碳转型过程中知识产权的问题。不要采取碳边境调节机制;不要将《巴黎气候协定》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下的提议直接修改变成1.5摄氏度;世界各国不要以超越本国发展和各自国情的方式来执行碳中和方案。
齐晔作大会发言
主题论坛三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主持。
(未完待续)
供稿 | 论坛宣传组
排版发布 | 发展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