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将带来怎样的经济社会变革:QuickTake
过去三四十年里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工业化,在变成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为了最大的碳排放国。随着中国计划从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型为创新和技术驱动型经济,政府制定了明确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未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概率将迎来深远的变革,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或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配合实现这一目标。
1、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人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二氧化碳消除量相等。中国2020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意味着需要从煤炭等化石能源改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需要投资于吸收二氧化碳的项目,比如增加森林蓄积量。
2. 中国为什么现在大力推进碳中和碳达峰?
历史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中国并没有美国和欧洲多,但根据2019年数据,中国年度排放规模在全球已占三成,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气候特使表示,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计划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只是二氧化碳。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到2030年全球由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较2010年减少45%,才能使全球的升温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包括欧盟与美国都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全球碳减排正驶入快车道。
3、中国需要做什么以完成“双碳目标”?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4月末曾表示,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中国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只有30年,远小于美国、欧盟等40年到70年过渡期,时间紧、压力大。今年7月中国迈出了关键的早期一步,开放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碳排放定价和监管建立了一个框架。中国还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和自动化的扩张,投资于不排放温室气体的核能,同时在诸如氢燃料和电池存储等技术研究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地方政府也被要求制定区域计划以降低碳排放,一些地方政府已经采取措施,遏制比特币挖矿等高耗电行为。中国还表示力争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要较2005年下降65%以上,不过这一目标处于气候专家预测范围的最低端,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仍极具挑战性。
4、“双碳”目标将如何影响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势必需要跟进调整。货币政策方面,除了央行曾提到要调整绿色资产和棕色资产的风险权重,以缓解银行受到的资本充足率约束外,央行也正在抓紧研究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为具有显著碳减排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投资;另外“碳中和”推进过程中供给不足料引发价格上涨,如何应对可能的通胀压力和维持相应的经济增长,将是决策层面临的考验。
财政方面,可能发力点包括加强相关支出的预算整合,加强中期预算规划同碳中和战略的对接;从新能源核心技术补贴、绿色基建、公共研发投入、绿色公共采购等方面提供一揽子财政支出方案等。针对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地区,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的报告指出,往往这些地区政府债务率也较高,在金融支持退坡可能相对较快的情况下,需要财政更多予以支持。
5、“双碳目标”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世界银行报告称,双碳目标下,老百姓生活质量将有所提高,包括空气质量的改善、道路安全的改善和避免气候破坏等;到2030年,仅这些改善就将相当于中国GDP的3.5%。就业市场也会受到重大影响,经济的重大转型意味着服务业、低碳和高科技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认为,风、光、水储能有很长的产业链,资本累积率相对很低,有大量的就业,老百姓获得劳动工资报酬后用于消费会拉动经济。但化石能源市场上,以煤炭为例,开采和洗选行业雇佣了约350万人,随着产能压降,对应就业市场也难免迎来阵痛。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小觑,曾任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马骏及其团队预估,到2030年,煤电企业的贷款违约率可能会从现在的3%上升到22%左右。
6、行业赢家有哪些?
所有促进低碳转型的行业,比如风电、光伏、锂离子电池、电网设备、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链都将受益。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政府为该行业提供财政补贴,且制定了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20%的目标,而2020年这一比例为6%。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上游有色到中游电池到下游整车、充电桩等都将受益。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师寇楠楠还提到,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公用事业公司也将受益,其它可能的赢家还包括提供排放测量和碳交易等服务的公司。总体面临下行风险的化石能源行业也存在一定的结构性机会,如天然气有望逆势增长。此外,“双碳目标”带来的新一轮供给侧改革,供需剪刀差有望持续拉大,高耗能行业将更向头部聚集。
7、受冲击行业有哪些?
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最初聚焦于2200多家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电力巨头,它们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近一半,占世界总量的14%。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寇楠楠指出,化石能源的直接使用者,例如煤炭发电、燃油车等的销量也会随着替代技术的普及而受到影响,此外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高碳排工业,也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碳排放约束。不过短期来看,华泰证券分析师程晨在报告中指出,钢煤等需求不会出现大幅下跌,行业景气更多是关注供需缺口的边际变化。长期看,资金充裕、规模较大的行业龙头抗风险的能力会更强,高耗能行业的弱主体建议规避。
8、金融市场能给予怎样的支持?
中国已构建起多层次绿色金融体系,但目前仍是绿色信贷占据绝对主体。截止去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不过,国内外主流机构测算的“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介于150万亿-300万亿元之间,年均投资相当于3.75万亿-7.5万亿元,对绿色投融资活动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此外,中国绿色债券、碳中和债的票面利率吸引力一般,缺乏完善的ESG信息披露制度,和国际绿色债券标准仍存在差异,显示未来政策面还有更多待完善和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