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走向“碳中和”,欧洲有哪些做法可借鉴?

2021-05-21 10:34:13 sisd 325

“双碳”工作近期愈发受人关注。从“碳达峰”排放轨迹看,英国18世纪中叶最早启动工业化,1971年达峰;美国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化,2005年达峰。发达国家一般将“碳中和”时间定为2050年;中国则将仅用30年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

欧洲等发达国家比我国更早开始“碳中和”探索,其发展对我国有何经验?19日,在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办的《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新书发布会上,清华大学能源转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能源转型万里行活动队长何继江分享了他在欧洲的所见所闻。

绿电

欧洲能源转型有何启示?何继江说,以绿色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欧洲多国快速发展,“这种发展路径是可复制的”。

挪威是北欧电力体制改革的领头羊,1971年就率先改革,1991年建立国家电力市场。在挪威的影响下,瑞典、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纷纷效仿。目前,挪威近80%的水力资源得到开发,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95%以上,是全球水电比重最高的国家。由于水电价格低,众多高耗电的跨国企业在挪威设厂。在用电量方面,挪威也是世界人均用电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冰岛几乎整个国家都处在火山岩上,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成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能在冰岛的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例已过半,该国约1/3电力来自地热发电站。德国地热能在政府的推动下,也依靠技术进步得到发展。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技术路线非常明朗,别人已经成功走过的路,我们应该比他们更成功。”他说。

供热方面,瑞典、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是供热大户,供热占国家能耗的一半。这些国家在供热系统上已经尝试采用第四代供热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形成分布式智能能源网。

碳市场

何继江说,欧盟碳市场在欧盟走向“碳中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日,欧盟碳市场的价格已突破每吨56欧元。什么概念?我国煤电产生的碳排放按此价格计算,一度电大约有0.35元的碳价,这跟我国很多省份的电价相当。假如把中国的电价放到欧洲,那么煤电价格就是电价加碳价,相当于翻倍。所以,因没有价格竞争力,欧盟煤电在萎缩。由于欧盟减排行动比较早,碳市场比较成熟,因此不少欧盟国家制定了早日退出煤电的计划,比如匈牙利原计划2028年左右退出煤电,近期又决定提前退出。

他说,碳市场的制度设计,以相对市场化的方式让高碳电力退出,这是欧盟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发。中国也要在碳市场方面学习借鉴其做法,发挥好碳市场的引导作用。“我觉得中国碳市场前景非常明朗。”

教训

欧洲能源转型有哪些教训?何继江认为大致有两个。

教训之一,能源转型被强势产业绑架。以德国为例,德国的交通能源转型一直非常迟缓,其中一个原因是德国的汽车业非常强大,也一直盈利,他们不愿转型。

2008年至今,德国交通能源系统中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其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都滞后于其他国家。德国充电桩基础设施全面落后于中国,德国充电桩的功率是50千瓦,中国通常是120千瓦,德国充电桩密度、支付便利度都远不如中国。此外德国的电池产业也落后于中国。如果德国依旧没有决断性举措,其汽车产业可能也会全面落后于中国。

教训之二,能源转型政策犹豫不决。荷兰目前化石能源占比仍超过90%,其天然气占比就约为60%,居民供热仍主要依靠壁挂炉。荷兰和北欧诸国一样资源禀赋相对匮乏,但没有及早转型。由于能源产业较落后,转型速度也较慢,其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压力巨大。在法国,能源转型理念很先进,但实际进展较慢。法国由于核电比例较高,光伏发电、风电都发展滞后,整体的新能源产业没发展起来,现在又要限制核电的比例,法国其实错失了不少机会。

先机

“面向碳中和,没有哪个国家站在终点上,各国正在进行一场面向未来的竞赛。”何继江说,在某些领域,中国已赢得先机。

一个表现在光伏产业,全球70%多的组件来自中国制造。由于设备成本非常低,我国的光伏产业已成为全世界走向“碳中和”的重要支柱。低成本的光伏设备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特殊的先机。去年,山东省户用光伏新增装机6GW。户用装机20多万户,平均每户规模33千瓦,这在欧洲国家不可想象。另一个是中国的电池很便宜,电动汽车产业全球领先。

这两方面的先机,给中美、中欧贸易谈判带来了新思路。他说,中国低成本的光伏设备和电动汽车相关产品对全球减碳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低成本设备进入美国和欧盟市场有利于全球走向“碳中和”。我国应在谈判中主动出击,强调对相关国家做出的减排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