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光明科学城:99平方公里的一流科学城

2021-03-25 17:27:13 mana 328

未来的光明科学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最新一期市政府公报印发的《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透露,光明科学城将以信息、生命、新材料重点领域为主攻方向,至2022年底,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图片关键词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鸟瞰图





















构建“一心两区”总体空间布局


《规划》提出,光明科学城将按照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等五大战略定位,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和协同开放创新。


在科学技术领域布局上,光明科学城重点发展信息、生命和新材料领域。其中,在信息领域,以缩小“摩尔定律时代”技术差距、加快培育自主创新生态为目标,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超级计算、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应用、融合发展,形成安全可控、互相适配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在生命领域,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学、脑与认知科学、精准医学等细分领域,开展从微生物到灵长类再到人类生命的研究,形成全链条、全尺度的生命解析体系。在新材料领域,适应材料研究从经验摸索到人工设计调控转变的趋势,重点发展贯穿制备、表征、计算和服役的全流程研发和应用,形成新材料发展创新体系。

图片关键词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科学方舟效果图

在空间布局上,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约99平方公里,东、南至光明区边界,西至龙大高速、茅洲河,北至深莞边界,将构建“一心两区”的总体空间布局。“一心”即光明中心区,以光明中心区为依托,建设科学城的生活服务中心。“两区”即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其中,装置集聚区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大学等,并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和科技创新集群“一主两副”的空间布局。产业转化区布局转移转化、孵化机构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培育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

图片关键词





















至2035年建成2到3家有世界影响力研究型大学


根据《规划》,光明科学城将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高地、打造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网络、营造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智慧人文宜居科学城。在发展目标上,将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度安排,分步推进。


《规划》提出,至2022年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基本形成。围绕原始创新能力,初步建立起体系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建和运行的区域性装置设施达到7个,完成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并开工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取得突破,中山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和机构投入运营,深圳湾实验室基本完成综合性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建设,信息、生命、新材料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图片关键词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科学环廊效果图

展望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率先建立起一整套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制度规则体系,成长起2-3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得到全面激发。建成智慧人文宜居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集聚大批世界级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科学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2022年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基本形成


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五大战略定位


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


主攻三大领域


信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超级计算、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


生命: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学、脑与认知科学、精准医学等细分领域


新材料:重点发展贯穿制备、表征、计算和服役的全流程研发和应用


总体空间布局


“一心”

光明中心区:以光明中心区为依托建设科学城的生活服务中心


“两区”

装置集聚区: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大学等

产业转化区:布局转移转化、孵化机构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