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专访】中科院院士吴硕贤:“如果绿色建筑不推行,减碳是减不下来的”

2021-11-23 18:26:30 mana

图片关键词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靖恒

“如果绿色建筑不推行,减碳是减不下来的。”


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做了题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声与光”的演讲报告,在该演讲中,他如是表示。


吴硕贤称:“建筑的运行能耗占到了总能耗的25%,我们建筑只要能耗降低一半就不得了了,要多少的电站才能达到。这还没有包括建筑材料,如果把建筑材料加进去是半壁江山了,碳排放占了40%多。所以绿色建筑是(减碳)最大的行业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63947亿元,同比增长6.2%,建筑业总产值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约26%。根据各地区已公布的“两高”项目名录,建材子行业主要包含:水泥、玻璃、陶瓷、沥青防水、耐火材料等。这些子行业未来将是能耗管控的重点。


吴硕贤还认为:“为了进一步建设美丽中国、留住乡愁,提升我们人居环境的品质,我们认为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重视向传统学习,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古为今用,同时与时俱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做到洋为中用。”


在演讲中,吴硕贤分享了他对于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诸多思考,包括绿色建筑规划的理念、如何打造绿建中的“声环境”与“光环境”等问题。


以下是记者对吴硕贤演讲内容的整理——


图片


问题一:绿色建筑规划对于减排有怎样的重要性?


吴硕贤:先从能源来谈,我们国家发展了很多的核电,但是核电占能源的比例只有3%多,还达不到4%。但是我们建筑的运行能耗,也就是我们平常的空调、采暖等电器的日常运行能耗就占到总能耗的25%,跟核电的比例一算就知道建筑的能耗很高。而且建筑能耗不光是运行能耗,还包括建筑材料以及建材的运输过程,如果加上这一块,那应该占到半壁江山。


我们知道建筑上的一砖一瓦、一铁一石都是能源的固化物,在它的生产和制作过程当中都要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比方说,每生产1公斤的水泥要排放出0.8公斤的二氧化碳,每生产1公斤的钢会排放出2.23公斤的二氧化碳。每生产1平方米的瓷砖会排放7.38公斤的二氧化碳。所以我们每平方米中等住宅楼所使用建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达到300公斤。


而且建筑物的建造和日后拆除过程中还将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建筑本身是资源跟能源的固化物,所以我们要减碳就要重视少拆除既有建筑,现在也提倡要限高,对高层建筑要加以限制。


关于城市规划中的绿化,大家都知道这些树木绿化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认定,森林中每立方米的木材量每年可以固定0.95吨的二氧化碳,所以绿化也是所有减少二氧化碳对策中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其中,生态复层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最高,达到每平方米是1200公斤,也就是指大小乔木、灌木和花草密植而成的绿化区。阔叶大乔木次之,大概达到每平方米900公斤。其他乔木再次之,大概是每平方米600公斤。而草坪、花圃的土固碳量最低,每平方米只有20公斤。我们做城市绿化的时候,要注意乔木跟生态复层,少搞一些草坪花圃。


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在要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的建筑跟城规非常重要。我们推行绿色建筑本身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节能,同时推行绿色建筑还能提高我们居住的品质,要朝着向健康居住、健康建筑来发展。


问题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应该遵循哪些理念?


吴硕贤:应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列为城乡规划的重要哲理,在城乡规划中发挥指导作用。“大音希声”是指音乐中的停顿跟静谧,“大象无形”就是指留白。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通过理解音乐这种流动的艺术中“希声”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推及在建筑学与规划学这种空间设计规划的艺术中,无形跟留白的重要性。从微观来讲,建筑的“无”就是我们跟实体相对的,这个实体就是墙、柱、楼板等等。正是这种建筑空间,成为我们生活的空间、容器。高明的建筑师非常注意“图底关系”,一张建筑的平面图通常用黑颜色或者是蓝颜色标记地基、墙体等实体,称为“图”,用留白的方法来表现空间成为“底”。所以我们的建筑师如果他很高明的话,不仅要设计这些实体,而且要设计空间。


从中观和宏观来讲,我们在城乡规划中要注重留白的手法,所谓的城市中留白就是要注意留出足够的户外空间和未开发建设的土地和空间,并合理加以分布。这些留白留在什么地方,留多大,他们在空间上怎么样分布,这也跟作曲家在考虑他乐谱的休止是同样重要的。所以我们的规划师如果高明,他不仅要规划这些建筑实体、建筑群,还要规划留白留在哪里,留多大,空间的布局是什么样的。这样我们空间的艺术有践律、有节奏、有美感。


这些未开发的空间可以是山峦和河川、池塘,可以是森林、公园和田地,他们具备防灾减灾的功能,可以作为城市泄洪储水的区域,可以补充涵养城市的地下水,也可以作为灾害发生的避难地。这是我们提倡“海绵城市”的缘由,为什么有些城市一下暴雨就洪涝,这跟留白不够是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的绿化本身的固碳很重要的,我们留白就是要给这些绿化腾出空间。我们也讲了建筑的实体(这些墙、楼板、柱子)都是能源跟资源的固化物,我们对这些建筑的实体要加以控制,非有必要不要建得太多,也不要大量拆除。


这些留白的空间还具备保护环境的功能,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防噪降噪形成安静的区域、防尘净化空气;还具备生态功能,可以作为有利于生物生长和迁徙的处所和廊道,有助于微生物的多样性,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同时这些留白给居民提供旅游休闲锻炼身体的处所,以及给青少年提供接触自然的场地和机会。这点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城市的青少年跟过去我们小时候不一样,很少有接触自然、接触动植物的机会,这样对他们的人文情感的培养和扩大知识面很不利。现在我们学生要减负,也要提供他们接触自然的机会。


有了这些自然空间和未开发的土地,我们的城市将更低碳、更环保、更宜居、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我曾经去看过西南有一个新大学的校区的规划,已经建成了,有5千亩的土地,我看了以后觉得规划有点问题。5千亩地给了它以后,它一次性规划就把建筑都星罗密布摆得满满的。这样户外的空间显得有点分散,将来可持续发展的余地都没有了。因为他把地都占了,只有一些零碎的空间。我认为他这个建筑群应该比较集中的布局,多留出一些留白跟空地,将来他可以有二期、三期的发展。


关于景观设计,应该将“渐入佳境、流连忘返”列为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法则。我们看到不少的广场户外空间的环境景观设计,有一些为了追求视觉的效果,为了追求宏大的气派,采取过于曝露、直白的设计,将面积很大的户外公共空间设计得让人一览无余、毫无悬念。这些广场景区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或者以喷泉、或者以大型雕塑作为视觉中心,采取规则的几何图案划分空间、布置行道树,使得视线的穿透性极强,毫无私密性而言。由于缺乏引人入胜的设计,没有设置能让游客在里面探幽索隐、自得其乐的设施和活动地点,因此缺乏人气。我们很提倡“节地”,但是这些属于不是很节地的设计方案,几百亩一览无余,一去几分钟看完了,大家就不愿意在这里逗留。


问题三:绿色建筑规划中应该如何打造“声环境”?


吴硕贤:现在我们的人居环境比过去恶劣得多,我们公交的发达,我们的电器设备的发达,使我们产生了很多高分贝的噪声源,像交通噪声、工业的噪声、电器的噪声等。所以我们的噪声分贝比过去高得多。现在在各地环境保护的投诉案件中,经常是噪声的干扰占第一、第二位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人居环境声环境的改善问题,重视听觉关怀。


怎么样改善我们的人类声环境呢?首先我们在室内要改善我们的声环境,包括音乐厅、歌剧院、报告厅、会议中心,住宅也是要重点保护改善声环境的处所。


对声环境的改善,总的来讲就是八个字,就是“佳则收之,恶则屏之”。首先我们在城乡规划当中要做好防噪声的规划,这里面的一个原则是,无论是宏观或者是中观或者是微观,我们都要注意区分热闹区、缓冲区跟安静区。我们现在不可能把所有高噪声的这些设备都去掉,这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从规划设计里面注意区分声音的梯度,就是不要到处吵。吵的地方让它吵,有过渡区、缓冲区等等。我们有不少噪声的预测软件,可以很精确地描述我们的噪声图,包括空间、高度和广域的噪声度。另外,还要做好室内声品质的设计。


英文里面对应景观有一个词,声景是Soundscape,是诉诸于听觉的风景。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声景定义,是指个体、群体或社区所感知的给定场景下的声环境。这个定义,声景把客观的声环境跟我们不同人群感知到的声音联系到一起。有客观的环境要素,有人的要素,有社会的要素。


声景的营造成为我们应对城市噪声,提升城市公共声品质的一个积极的手段。我们过去对噪声都是强调从物理上把它削减控制,现在我们认为这个声音也是一种资源,我们要区分不同的场合,有一些地方我们可以利用人所喜欢听到的这些佳音来改善这些噪声。


例如,在英国谢菲尔德市中央火车站站前广场,他们用一组不锈钢的雕塑作为声屏障,同时设计一些流水的声景,提供流水声还有建造喷泉,用悦耳的水声掩盖交通的噪声。在柏林的Nauener Platz广场也实施了声景干预设施,包括用石笼墙做声屏障。还设置了音频岛,帮助民众摆脱交通噪声的干扰。瑞典马尔默市也开发了声景干预项目,安装了扩音器增加森林的声音,用了常春藤覆盖的屏障。


问题四:绿色建筑规划中应该如何打造“光环境”?


吴硕贤:光景可以分为自然光景与人工光景两大类,自然光景是由自然光源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光景,包括日光、月光、星光、极光、荧光以及磷光等等。人工光景是指主要由人工光源在一定的环境中所形成的光景。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LED灯和激光、三维全息投影、激光水幕电影、音乐灯光喷泉等新手段不断出现,我们创造光景观可能性更大,这方面也有很多可以创新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在保护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利用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和景观。


提倡光景也有节能减碳的意义。过去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夜景照明,很多人叫“光亮工程”,这种工程有一点问题。当然对促进夜生活商业繁荣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过于强调亮度,这样一方面会干扰我们人跟动物的生理节奏,因为我们过去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动物也是基本上这样。晚上我们比较喜欢暗的环境,如果太亮昼夜不分对人的健康有影响,还造成光污染。这对节能也不利,发电在能源里面占很大的比例。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节能减碳的话,要尽可能要减少人工光,多用自然光。


过去的照明设计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多地方千城一面没有特色。我们现在强调光景就是要把光作为一个景观的元素来欣赏。所以这个景观的元素他就跟地方的特色、跟民俗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设计出独特的光景,就要要挖掘传统,我们民俗的传统。


比如,位于台北市东北郊区50分钟车程的九份镇,就提出“越夜越美丽”的旅游发展战略,当地的百姓沿着蜿蜒的山路,张挂错落的灯笼,形成温馨怀旧、流光异彩的夜景来吸引游客。离日本大阪79公里外的和歌山城,也利用当地的特产竹子,发展起“竹灯夜”,在山城中心点亮8千多盏竹灯,摆放各种美丽的图案,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独特光景。


建筑中的光景有很多,光景也是建筑设计里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光之教堂”,在实墙上开设十字形的窗洞,让阳光从洞中射入,这是日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靖恒


转自: 绿建之窗

,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