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通

当减碳成为硬约束!城市该怎么做?这10位专家说得很中肯

2021-10-26 16:02:28 mana

10月20日,由烟台市发改委、烟台市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中心、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国家级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国城市能源周刊、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承办的“2021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之城市能源变革与低碳发展分论坛”,在烟台举行。


此次论坛,通过搭建多层次沟通交流平台,探讨新形势下城市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以城市为主体的碳达峰、碳中和大计建言献策。本刊摘录嘉宾主旨报告核心观点,以飨读者

Image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战略规划部主任 柴麒敏:
Image碳达峰碳中和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标尺

对我国而言,“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除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外,要推进地方排放达峰行动,如各地结合实际提出明确的碳达峰目标,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支持有条件地区率先达峰,推动已达峰地区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支持基础较好地区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

从地方行动看,城市正成为碳达峰的先锋,碳达峰、碳中和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标尺。

截至目前,北京、天津、山西、海南、重庆、云南、甘肃、新疆8省(区、市)在各自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山东和江苏在低碳发展工作方案/发展报告,以及上海在其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均提出了明确的碳排放达峰目标。

27个低碳城市通过省级“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工作方案、城市“十三五”规划、第一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领导宣言、城市的低碳试点工作方案等公开文件,提出了碳达峰的具体年份。未来可能还要与国家联动,全国一盘棋共同推动有条件地方先达峰,如同先富带动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先达峰后各地梯次有序达峰,最后实现全国整体如期达峰。

如果用碳指标来衡量各地创新,特别是产业和制度创新,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吻合度较高。碳达峰、碳中和往往会带来很多溢出效应,可产生新的土地价值、提升人力资源的健康价值,以及催生出产业投资的新维度等。

总之,碳中和总体上已越来越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成为塑造城市未来形态的新力量,特别是未来的组织形态,如交通、建筑、工业将会使得城市发展越来越与自然和谐共生。

城市接下来应如何更好应对气候变化?个人建议,首先应制订引领性的城市碳达峰行动计划,战略性部署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其次,注重运用经济政策、市场交易等激励约束手段,提供更多零碳公共服务产品;再次,推动新型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正转型,共同分享低碳转型效益;最后,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应该谋划一批有特色亮点的零碳智慧示范工程项目,来推动整体城市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模式创新,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碳中和行动。(张胜杰/整理)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助理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心副主任 李海龙:
Image
建立可操作可管控指标体系是生态城建设首要任务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城市发展的约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减碳成为硬约束。低碳绿色城市建设,将成为“十四五”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降碳减排的首要抓手,要在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完成减碳控排目标。可以说,中国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具有世界级意义的示范样板作用。

过去30多年,国家各部委一直持续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的试点示范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日前,中央发布的《城乡建设绿色意见》将进一步强化全国各地开展低碳绿色发展行动。

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对推进低碳绿色城市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如中新天津生态城通过10多年不懈努力建设,已成为一座在盐碱荒滩上茁壮成长、生机勃勃的生态城市。截至目前中德生态城市国际合作项目也已经在中国20多个城市落地。

近年来,地方省市的体系性探索为国家推动城市领域低碳绿色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支撑。如北京市自2008年奥运会后,就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之后陆续出台了系列绿色生态发展相关政策,已形成一套涵盖规划建设导则、评估方法、试点示范项目管理的绿色生态示范区评选工作体系。目前北京市正努力将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并在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科技创新等领域率先开展示范。

未来如何真正系统性的把城市低碳绿色发展目标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中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要制定一套可操作、可管控的低碳绿色指标体系。以降碳为主线,兼顾城市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安全韧性、活力宜居等领域,制定一套低碳绿色指标体系,并完善配套监管体系,通过定指标、分任务、年度考核等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相关部门工作流程中。

二是在各层次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过程要纳入低碳绿色相关内容。可通过低碳绿色技术导则等形式,弥补国土空间规划与管控对绿色低碳技术考虑不足等问题。

三是应从低碳绿色城市、城区、社区、乡村、建筑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争取让各个绿色单元覆盖城市全域。

四是制定面向城市的碳减排技术实施路径与管控机制,统筹考虑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交通能源、水资源利用、固废利用、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人文等方面的技术与管控路径。

五是狠抓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突出展示未来绿色创新技术应用场景。如未来污水处理厂、近零能耗建筑、零碳社区、正能建筑示范、立体园林技术等。

六是形成全过程规划建设管理管控模式体制与机制。建立项目立项、土地使用方案报批、规划许可、建设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管控流程,融入低碳绿色指标。

七是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以智慧化手段促进绿色低碳生活,并通过机制设计和有效实施,确保机构和个人自愿、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张胜杰/整理)

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
中国气候规划行动技术经理 毕云青:
Image量化气候行动促“近零”排放城市建设

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下称“C40”)是一个致力于让城市更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组织,目标是建立城市间的联盟,帮助城市制定气候行动目标和气候行动规划。

在2016年的C40市长峰会上,C40启动了“期限2020”项目:确定了在1.5摄氏度升温和2摄氏度温升两种情境下,C40城市在2100年之前全球碳排放预算中的比例;解答了以“巴黎协定”为目标,C40城市作为整体和个体,需要落实哪些努力;并明确为了将全球气候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城市需要在202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在2030年将人均碳排放从5吨以上降到3吨,进而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

目前97个C40成员城市中,已有73个(含5个中国城市)签署“期限2020”倡议书,这意味着到2050年,有4亿人口将额外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为了落实“期限2020”目标行动,C40对城市的支持分两步。第一步,从2016—2019年间,致力于帮助城市建立碳排放清单和编制减排路线规划。

第二步,从2017-2020年间,实施C40气候行动规划项目。目前,已有40多个会员城市发布了与巴黎协定目标以及与C40框架相符的气候行动规划。

城市间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减排的需求,存在很大相似性,比如重点领域和路径有很多相似点,但也有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碳达峰的年代,比如很多C40城市2014年之前已碳达峰,蒙特利尔最早1990年就已经达峰,雅典则是2014年达峰。

就气候行动规划来看,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一是要量化气候行动,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诸如纽约市利用减污降碳和健康的协同模型(即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数据、公共健康数据),把三项数据放入模型算出减污降碳的协同策略;对于健康收益,纽约也制定了以温室气体减排为导向的建筑部门提升策略,该策略同时协同了健康和环境效益。

二是要气候减缓和适应并重,且考虑二者相互影响。如今提及碳达峰碳中和关注点集中于如何减缓,对气候适应的关注则相对被动。那么,城市要如何适应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两者截然不同,但会相互影响,因此有必要合在一起综合考虑。比如荷兰鹿特丹的多功能屋顶就同时解决了洪水、热浪问题,以及制冷需求,同时还可不断提高光伏发电的系统效率。

三是清楚认识城市政府的管辖范围和影响力,调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的增量领域最大的往往是交通与建筑,其碳减排有效途径就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市民行动。比如哥本哈根倡导公众骑自行车等。

此外,政府部门间的协作也非常重要,比如奥斯陆气候行动规划的亮点之一就是建立了与财政预算相似的模式以控制碳排放,每个部门每年有精准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需要完成。(吴起龙/整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生态市政院副总工程师 魏保军:
城市节能降碳首先要明晰清单

从四个直辖市情况看,上海、天津、重庆工业领域碳排放分别达到了46%、69%、64%。北京是20%。这与城市的经济结构有较大关系。工业碳排放占比高,是我国多数城市的特点。

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及工业化是引起能源消费增长及碳排放增加的原动力。之前的4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不到20%增长到60%,人均能耗增长了5.4倍。未来的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75%左右,能源需求与碳排放还面临巨大的增量。

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呈倒U关系,我国城市出现拐点的区间是人均GDP达到10-18万元。我国多数城市还未达到这个区间。在此之前,伴随经济增长,人均能耗及碳排放一般处于快速增长期。我国要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增长是第一位的,低碳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去换取。这就需要经济与能耗脱钩。

国外城市的路径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照。哥本哈根减碳的重点是能源生产行业(贡献74%的减碳量)及智慧化应用(贡献8%的减碳量);东京则致力于重构城市经济体系,建筑去碳,发展新能源等,并提出2050年所有建筑均零排放;纽约则提出,2040年电力系统实现碳中和,并在建筑、交通及工业领域推行节能增效及能源替代措施。中国香港也提出了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等措施。

那么,未来城市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与措施有哪些?个人认为可主要关注8个方面,包括振兴城市经济、绿色城镇化、产业机构调整及产品结构调整、能源转型、城市物质代谢转型、低碳交通与低碳物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养成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等。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及能源结构调整对城市减碳最直接、最有效。

由于各城市发展阶段、产业水平、工业结构、居民生活习惯等不同,会带来城市碳达峰实施路径及指标的巨大差异。各城市应在明晰本市碳排放清单的基础上,制定因地制宜的碳达峰行动方案。碳排放清单,摸清家底很重要,需要弄清楚各类温室气体类别、来源、数量、排放源所属部门或产业类别、生产能力、景气指数等,这是制定合理的控制指标及针对性行动方案的依据。

最后,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要深入至企业、至社区等基层实施单位,才能发挥最好效果。(张胜杰/整理)

协鑫集团副总裁 梁文章:
Image全方位发力,以绿色科技推动低碳城市发展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可以说,碳达峰碳中和给新能源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多年来,我们一直深耕光伏材料。致力于将半导体级高纯多晶硅、FBR硅烷流化床法颗粒硅、CCZ连续直拉单晶等前沿科技投入产业化应用,让光伏科技造福清洁能源生态。

与此同时,我们不断推动氢能布局。立足规模化成本优势、平台优势与技术优势,开展“蓝氢战略”、“绿氢战略”,在东部、南部等负荷中心发展蓝氢;在中西部地区等新能源大基地发展绿氢,以风光储氢推动能源变革,向氢能源时代迈进。

此外,我们也正积极进军移动能源。随着“十四五”规划绿色发展的持续深入和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新能源汽车迎来高速发展,换电模式成为风口。集团依托协鑫能科自身具备发展换电业务的优势基因,率先进军能源服务领域,进行资产减负,在新能源汽车换电赛道上拓展清洁能源版图。

在打造碳中和示范城市方面,近期我们正在内蒙古、新疆布局零碳产业园。围绕这项工作我们带来的解决方案是,一是有效利用风电、光伏发电、储能等,为颗粒硅、钙钛矿组件、储能电池、制氢装备等绿色科技产业保驾护航,打造零碳产业园,实现产业链深度脱碳,降低产品碳足迹,响应国家政策,形成绿色循环经济;二是建设城市超级电港,并将超级电港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发电、配电、换电、充电全场景的应用,以港-车-站为关键节点构建“风光储充换氢”零碳产业生态。

我们正利用自身优势与园区(开发区)政府及企业合作,共同为区域内用户提供经济便捷的绿电服务,有效降低用户用能成本,提供多种形式的分布式能源作为补充电源点,打造“源-网-售-用-云”体系,形成供需互动、有序配置、高效低碳节能的智能化微能网系统。

目前,通过智慧微网,我们已完成多项“零碳工厂”改造项目。比较典型的“零碳”城市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个智慧微网“零碳”工厂改造项目,该项目由苏州尚美、协鑫港华、港华燃气、华衍环境共同合作,利用苏州工业园区餐厨垃圾和园林绿化垃圾产生沼气为原料进行分布式供能,并结合风电、分布式光伏等 ,满足企业生产办公的电、热、冷能需求。

站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风口,协鑫集团秉承将绿色能源带进生活的理念,将持续为低碳城市提供解决方案、贡献协鑫智慧。(吴起龙/整理)

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宝智:
Image积极参与低碳城市建设共筑美好未来

自2010年来,我国共开展了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河北保定的中国电谷,已形成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新型储能、高效节能、输变电及电力自动化等六大产业;山东烟台正积极创建国家级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打造全国清洁能源桥头堡;四川成都以构建绿色低碳制度、产业、城市、能源、消费、碳汇体系和提升低碳发展基础能力为重点,大力践行低碳城市理念。

目前,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核建”)正致力于以核之力,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全产业链绿色发展。

同时,我们还正积极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集团公司非核产业发展新机遇,并正致力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集中式大能源基地、分布式发电、储能、综合智慧能源、氢能、开拓碳资产管理业务。

在低碳实践方面,我们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三废处理、环境整治、资源综合利用、城市集中供热、综合能源服务。

比如,集团投资设立了新型能源平台公司。以吉林省辽源市低温泳池堆项目作为示范工程,项目工程总投资20亿元,年供热量522万吉焦,预计每年减少碳排放50万吨。

同时,集团还致力于以“特许经营”方式提供“城市燃气集中供热服务”,拓宽民生供热领域,通过供热系统智慧化、集成化升级,实现智慧能源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截至目前,我们已在青海、甘肃、陕西、江苏等4个地区规划并建设供热项目,成为能源供热领域高效梯级利用和洁净化利用方面的践行者。如今,项目总供热面积达420万平方米,已实现运营收入3.02亿元,通过后期持续建设开发,在运营的5个供热项目最终可达到2022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实现年均收入7.45亿元。

在综合能源方面,以大连长兴岛综合能源项目为例,我们正在进行大连市长兴岛经开区项目的统一能源规划,推动建设园区综合性能源站,实现冷、热、电、蒸汽、氢五联供,并提供海水淡化、风电光伏联动、岛上污水处理等一体化服务,助力产业基地的低碳环保生产与能源高效利用。

未来,我们将围绕建筑业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趋势,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充分利用自身及中核集团的技术优势和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产业优势,积极参与低碳城市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共筑美好未来。(张胜杰/整理)

国网(苏州)城市能源院
双碳协同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查晓冬:
Image热电协同+核电余热利用助力城市能源转型

低品位热能供应和需求在城市中广泛存在,如传统电厂废热占比高达60%—70%;占全社会用电总量2%的数据中心用电全部转化为热量,但现有利用水平整体较低。从目前城市低品位热能供需现状看,大概只有不到1/3真正得到了利用,2/3的热量以排放形式浪费了。

经多年研究,于今年6月首次推出了“电热协同、跨网互济”技术,致力于将核电、火电余热,以及城市各种余热等与新能源结合利用,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今年,清华大学、国电投山东核电针对核电余热利用联合建设的世界首个“水热同产同送”科技示范工程成功投运,其原理就是利用电厂余热,通过海水淡化,产生温度在90℃左右的热淡水,实现水热同产。同时通过单管输送热淡水实现水热同送,大幅度降低水和热的输送成本,显著提高了长距离供热、供水的经济性。

那么,非冬季热水和热量究竟该如何利用,其与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否有结合的机会,与产业、城市能源转型又应如何结合?

以海边百万千瓦级的火(核)电厂为例,一般每秒需冷却水量约30—40立方米,按照余热利用率70%计算,若通过“水热同传”技术提升到90摄氏度淡水供应,可供应热量360万千瓦热量。工业加热中,140摄氏度即可满足食品、饮料、轻工业的加热需求,也可通过热泵对热量的梯级利用实现90—160摄氏度的不同温度工艺要求。这类加热采用传统电加热效率COP仅为1.0瓦/瓦,而高效电热泵效率COP值可高达3.5瓦/瓦。

可以说,电与热的协同,既能提升化石燃料的发电系统综合能效提升,也可为新能源电力的波动性提供“储能”场所,为电网提供灵活性调节资源,并为电厂周边的工业提供发展机会。

我国要大力发展风光发电,提高终端电气化水平,就必须大幅提升电力灵活性资源规模,推动供热领域高质量电气化。

电热协同、跨网互济有助于实现钢厂等工业余热、城市废热资源的物尽其用,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绿色经济、降低区域碳排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等都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

未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热协同跨网互济技术的核心价值不是简单的为了电力系统达峰而达峰,而是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总量、拓宽未来绿色场景。与此同时,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必然要立足于各行业协同、各类资源高度耦合,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立足5D低碳技术(Digitalization数字化管理、Demand需求管理、Distribution分布式、Decoupling热电解耦协同、Decarbonization脱碳——编者注)打造的电热协同网,将对未来的城市能源与低碳发展转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张胜杰/整理)

眉山加州智慧小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品牌推广副总监 杨梦滢:
Image探索“定制城市”,建设“产城人”融合发展新型示范城

美国加州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也是推行可再生能源的先行者,是全美清洁能源的创新和研发高地。加州在全球气候环境治理方面一直在行动,今年5月,加州州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签署了《2021年通过环境领导力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法案》,其中就提到“推进清洁能源、低碳和环保项目,并且创造清洁能源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作为美国第一个实施逐步淘汰燃油汽车计划的州,加州计划在2045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部署36.75亿美元用于三年气候恢复计划,包括应对极端高温、海平面上升和环境正义等气候问题。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四川亦在积极部署。当前四川正不断完善碳中和政策标准体系,建立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设立“碳中和”产业功能区和国内首个碳中和景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且目前已发布8个“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项目方法学。

2017年,四川与加州结为友好省州,签署《四川省眉山市人民政府与美国成都加州中心友好合作备忘录》,将眉山加州智慧城项目纳入其中。

眉山加州智慧城于2018年8月正式落户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眉山片区,规划用地3000亩以上。其融合行业基因、眉山基因、加州基因三大特色,以清洁能源、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为主旋律,凭借眉山“3135”产业(到2025年,眉山将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及食品加工3个千亿产业,及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医药3个五百亿产业)以及加州在清洁领域领先的产业发展和规划管理经验,践行产城融合,率先探索“定制城市”理念,围绕清洁能源、智慧城市、加州风情、森林硅谷,建设“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型示范城。

当前,眉山加州智慧城正着力打造储能依赖性智能制造产业园、储能技术应用及转化产业园、产品中试和测试认证基地、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园和电池技术创新园五大园区。(张金梦/整理)

特斯联科技集团综合能源服务高级专家
综合能源业务总经理 杨锦成:
Image构建平台化解决方案是智慧城市低碳发展大势

智慧城市低碳发展的挑战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接近60%,城市消耗的能源约占全国能源消耗问题的85%。因此智慧城市低碳发展主要内生动力就是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下,要通过结构转型促进成本降低、支撑高质量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安全、清洁、经济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如电力短缺等现象。这就使得智慧城市低碳发展对能源的总量保障、低碳高效、安全柔性、便捷便利等方面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能源企业的项目建设模式已由单一的工程建设转变为更加注重服务。

业务和技术的融合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由单项业务拓展到平台化业务,由单一主体演变为多主体协作的生态化业务模式,建立以业务资源导入和核心产品能力相互支撑,能环管家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相互协同的业务闭环,以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双重目标。这一转变支撑了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和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涌入。 

特斯联作为光大集团旗下的科技创新企业,自2015年成立以来,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后,已开始从平台化产品支撑,向平台化解决方案拓展迈进。并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助力各地城市智能化升级转型。

智能建筑是智能城市的骨架,智慧建筑综合能源服务是智慧城市转型的基础,特斯联环控事业部以“碳中和”在智能楼宇的应用为业务主线,设有(2+N)AI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矩阵,结合特斯联平台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即TACOS及AI能源云核心算法,对新建和既有建筑的综合能效提升、能源消费数字、环境数字监测、碳足迹跟踪等综合能源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

目前,特斯联已在重庆新区打造了整体开发样板。重庆之外,在武汉、天津等都在积极开展低碳智慧城市示范园区建设。另外,特斯联作为迪拜世博会在中国唯一的官方合作伙伴,一方面提供一系列服务于世博会的机器人,包括人机交互引导等一系列工作;另一方面将参与世博会后区域的再开发、再利用,方向就是智慧城市的模式整体开发、整体推进。(吴起龙/整理)

烟台东昌供热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永业:
Image分布式输配改造趟出城镇供热节能降碳路径

集中供热是我国北方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伴随我国城镇化高速推进,北方城镇供热面积快速增加。截至2019年,我国北方供暖面积已达152亿平方米,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25%—30%。供暖行业的节能减排无疑是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烟台东昌供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通过分布式输配技术在供热系统中的应用和推广,达到减排、节煤、节能的目标,实现供热系统的低能耗、高效率运行。

我们自2009年开始对分布式输配系统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并于2011年完成了对烟台东昌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和改造,形成了独有的分布式输配改造运行体系。通过实施分布式输配改造,可大大降低循环水泵装机功率,运行后设备可实现节电30%—50%、节热3%—5%。

相较于传统供热系统,分布式输配供热系统解决了水力失调带来的供热不平衡问题,可满足系统远近端用户供热需求,节热节电效果突出,并可提高系统安全性及稳定性。

通过分布式输配系统改造,烟台海阳丰源热力有限公司覆盖的46.5万平方米供暖面积,煤耗下降了4%,电耗由2.05kwh/平方米下降至0.97kwh/平方米;烟台海阳宏峰热力有限公司覆盖的15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煤耗下降了4%,电耗由2.84kwh/平方米下降至1.27kwh/平方米。

在2016-2019年期间,我们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秦皇岛市富阳热力公司进行分布式输配技术改造。改造前热水锅炉共5台合计330t/h,供热面积500万平米、46个换热站(126套系统),已无法满足下个采暖季面积增长,面临锅炉扩容难、热源厂配电容量不足、投诉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改造后以上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经过4年运行,综合节能效益5000万元以上。

目前,我们已经创建了一套基于物联网基础上的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并申请了包括分布式输配技术在内的17项国家专利。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供热公司10余家,涉及热力站400余个,实际供暖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张金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