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附全国多地绿色建筑补贴政策大全)
正文开始
导 读
说起绿色建筑,我国早在1992年的时候就说过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了。只是一直以来,因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较高,需要在5~10 年内才能收回绿色技术所带的成本增量,所以绿色建筑的发展壮大总有“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存在。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各地都在部署绿色建筑的发展规划,尤其在新建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中更加强调绿色建筑的占比。为了提高建设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各地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优先评奖、信贷金融支持、减免城市配套费用等。
CCTC®01
为什么要发展绿色建筑
1.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建筑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2. 绿色建筑的等级
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ff 50378-2014》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 。当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 50分、 60分、 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其中,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必备项;一般项是指一些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可选项;优选项是难度更大和要求更高的可选项。
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由低至高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等级。以住宅建筑为例,一般情况下,18项达标可获得一星级标识;27项达标可获得二星级标识;35项达标可获得三星级标识。
3.为什么要发展绿色建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相对繁荣的时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然而,现如今我国建筑行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约为全社会总排放量的30%,居民生活中取暖设备、空调的广泛使用也造成了建筑行业高污染、高能耗情况的持续发展。可是,在如今这种大发展的背景下,原本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建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时代要求,需要采用新方式来保持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下,在全球环境恶化以及低碳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类逐渐意识到与环境生态的相互关系,从而迫切的寻求环保、绿色、健康的新型建筑,进而更好地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而实现绿色建筑的低碳发展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是,绿色建筑概念应运而生,即将节能、环保这些新的要素融入到建筑的实施方案中,这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众所周知,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是继农业、工业、商业之后又一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仅仅依赖传统建筑业那种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是难以实现长远发展的。2020年我国的建筑面积达到800亿m2~1000亿m2,所以迫切需要采取科学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树立低碳理念,研究绿色建筑的发展对策,积极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50%的政策目标。
面对当前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建筑的设计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出发,是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通过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刺激促进新型技术的使用与新型材料的应用,这对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创新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CCTC®0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1. 发展成就
(1)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效益初步显现
我国自2008年4月正式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以来,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镇建设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超过3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超过50%,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超过1.3万个。绿色建筑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友好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已初步显现,形成了一批示范项目和标杆项目,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树立了标杆。
(2)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框架基本建立
一是明确了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和目标。2013年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及各地方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战略与目标要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进一步明确了绿色战略导向。多个省市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三五”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或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中,也对绿色建筑相关内容做出了要求。
二是推进路径基本确定。各地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式,主要是采取“强制”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推动。
(3)支撑绿色建筑发展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于2019年8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规范和引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性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自2006年发布以来,历经十多年的“三版两修”,此次修订之后的新《标准》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建筑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创新重构了“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指标体系,更加注重品质,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与新《标准》衔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正在修订中,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绿色建筑评价工作。
另外,一大批涉及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标准,专题针对绿色工业、办公、医院、商店、饭店、博览、校园、生态城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评价的标准,以及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和绿色超高层、保障性住房、数据中心、养老建筑等技术细则也相继颁布,共同构成了绿色建筑发展的标准体系。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正向全寿命周期、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地域特点、由单体向区域等不同维度充实和完善。
(4)评价标识制度有力地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为规范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自2007年起发布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管理、申报程序、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进行了规定,并陆续批准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开展本地区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评价机构基本覆盖全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机构形式。为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绿色建筑健康快速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于2015年10月发布了《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建办科[2015]53号),提出了逐步推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第三方评价。基于第三方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以市场的方式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5)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不断夯实,增量成本逐年降低
随着国家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对绿色建筑研究项目的支持,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绿色建造等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绿色建筑材料和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绿色建筑与互联网融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节能、节水、节材的效果,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可再生能源利用、外遮阳、雨水集蓄、市政中水、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绿色技术在部分地区已逐步强制推广应用,加之“被动技术优先、主动技术优化”等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入,许多增量成本低、地域适应性好、技术体系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逐渐被市场接受,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逐年降低。
(6)探索建立竣工验收和交付验房机制,增强人民群众监督和参与度
为提高人民群众在发展绿色建筑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高绿色住宅工程质量,兑现绿色住宅品质性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研究制定使用者监督机制,在部分重点地区试点建立绿色住宅竣工验收和交付验房工作监督机制:一方面,要求在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过程中,检查绿色性能指标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监督有关方面认真整改;另一方面,要求商品住宅交付使用时,开发建设单位向购买人提供明确了绿色性能指标要求的《商品住宅质量保证书》和《商品住宅使用说明书》,接受购房人查验。
2. 发展问题
(1)绿色建筑发展重设计、轻运行问题突出
根据相关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仅占标识项目总量的约6%,绿色建筑设计与建设、运行脱节,“图纸上的绿色建筑”问题突出,用户实际体验感不强。
(2)地域分布不平衡
大部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天津、河北、浙江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
(3)支撑绿色建筑发展的上位法缺失
一是《建筑法》和《城乡规划法》均未涉及绿色建筑;二是行政法规不完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建筑节能条例》缺少绿色相关内容要求;三是地方性法规不完善,多数地方尚未出台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行政法规。目前,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主要工作依据仅为《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难以有效统筹协调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相关政策执行力度降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作为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化和延伸,已经发展了10余年,已具备了纳入立法流程的条件,应抓紧立法,突破上位法缺失的空白。
(4)绿色建筑质量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对于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缺乏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的质量监管。个别地方将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纳入了施工图审查要点,但由于缺乏规划环节的把控和竣工环节的验收,导致绿色质量难以保障。
(5)以市场为主导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绿色建筑的发展仍主要由政府推动,尚未建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无法调动企业参与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没有形成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的机制。同时,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侧尚未形成。绿色建筑理念宣传不够,社会各界缺乏对绿色建筑内涵的了解,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绿色建筑市场环境尚未形成;用户选择建筑时,面对的是一系列专业的指标,而非直接的体验性指标,绿色建筑的优势无法体现,没有对用户主动选择绿色建筑产生影响。
(6)增量成本的制约
绿色建筑使用了隔热性能好的门窗材料等新技术、新材料,从建筑的全寿命期看,绿色建筑投入产出比高于传统建筑,在其后期使用过程中,节水、节电、节能等方面体现出较大的优势,但在前期建造环节,房地产开发商往往不愿增加成本投入,甚至以次充好。
CCTC®03
全国多地绿色建筑补贴政策大全
CCTC®